央行專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及監管建議
本文從互聯網金融的概念出發,揭示了互聯網金融的本質特征,分析互聯網金融風險所在,提出了防范互聯網金融的措施建議。
作者:中國人民銀行永州市中心支行 姜上璞
在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互聯網金融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關于傳統金融與互聯網金融的唇槍舌戰一直就沒有消停過。任何新生事物的發展都會伴隨著新的風險發生,互聯網金融也不會例外,近幾年來頻繁爆發的P2P平臺倒閉、老板攜款潛逃給民眾帶來了巨大的傷害。為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筆者從互聯網金融的概念出發,揭示了互聯網金融的本質特征,分析互聯網金融風險所在,提出了防范互聯網金融的措施建議。
互聯網金融概念及其特征
所謂互聯網金融(ITFIN)就是互聯網技術和傳統金融功能的有機結合,主要指依托大數據和云計算在開放的互聯網平臺上形成的功能化金融業態及其服務體系,包括基于網絡平臺的金融市場體系、金融服務體系、金融組織體系、金融產品體系以及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等?;ヂ摼W金融突破了傳統金融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呈現出成本低、監管弱、效率高、覆蓋面廣和風險大等主要特征,最受新生代年輕人所喜愛。目前互聯網金融主導者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傳統金融機構的信息網絡化,指傳統金融業務的互聯網化及電商化創新、金融業務APP軟件等;二是非金融機構依托互聯網開展的金融電商業務,指大的互聯網公司利用互聯網技術優勢進行金融監管套利,開展金融業務。目前互聯網金融主要業務模式有P2P模式的網絡借貸平臺,眾籌模式的網絡投資平臺,理財模式的手機理財APP,貨幣模式的數字貨幣,以及第三方支付平臺等。
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
1.傳統金融風險
盡管互聯網金融有著華麗的外衣、網絡的特質,但其資金融通、價格發現、支付清算等方面的金融本質還沒有改變,必然有著傳統金融的相同風險。一是市場風險,由于市場因素(如利率,匯率,股價以及商品價格等)的波動而導致的金融參與者的資產價值變化的風險。二是信用風險,由于借款人或市場交易對手的違約(無法償付或者無法按期償付)而導致損失的風險。三是流動性風險,當金融參與者無法通過變現資產或者減輕資產方式籌集現金等價物來償付債務時,流動性風險發生。
2.網絡技術風險
互聯網金融是以互聯網為平臺的金融,是以互聯網形式表現的金融服務。如果網絡技術出現問題,那互聯網金融就失去了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因此網絡技術的風險是互聯網金融的首要風險。盡管經過多年的發展,互聯網技術已經是比較成熟了,但其風險依然不可避免。一是物理網絡并非堅不可摧的,因自然災害、電力因素、人為因素等原因,物理網絡可能完成失效。二是基于物理層的互聯網傳輸可能出現故障、網絡平臺系統可能因黑客攻擊、計算機病毒等因素完成癱瘓。一旦網絡軟硬件或基礎協議出現故障,整個互聯網金融交易將面臨網絡全面癱瘓的風險。
3.法律合規風險
一是互聯網金融是新興業態,對于參與主體及其網絡交易行為法律界限不明?,F有法律法規對互聯網金融平臺公司和平臺交易市場主體的法律定位尚不明確,到底什么樣的自然人和企業法人才具有參與合法參與資格,法律上還有待明確。金融主體有不能觸碰的兩條底線:非法集資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在互聯網上該如何界定觸碰底線的交易行為,法律也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二是互聯網企業內控制度不健全,合規性易被突破。合理的內控制度是互聯網企業的“防火墻”,能有效防范經營風險。實踐中,一些互聯網金融企業片面追求業務拓展和盈利能力,創新推出一些有爭議、高風險的交易模式,但并沒有建立客戶身份識別、交易記錄保存和可疑交易分析報告機制,容易為不法分子利用平臺進行洗錢等違法活動創造條件;也有一些互聯網企業不注重內部管理,信息安全建設水平低下,客戶信息泄露事件常常發生。
4.道德與信用風險
中國互聯網金融信用體系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網絡平臺信用體系并不完善,平臺爆雷、老板跑路、欺詐交易行為不時發生。目前存在幾個主要問題:一是互聯網金融交易主體身份認定問題。部分交易主體在身份認定上并非實名制,關鍵信息缺失或不真實,而且缺少有效的網絡安全防范措施,客戶信息安全無法得到保障;二是互聯網金融交易過程虛擬化程度高,交易全過程透明度低下,交易真實性不易考察驗證。三是互聯網金融的交易資金管理不規范。部分互聯網金融的線下資金的第三方存管制度缺失,資金管理不規范,存在較大的道德風險。例如,現在一些P2P網絡借貸平臺沒有建立資金第三方托管機制,會有大量投資者資金沉淀在平臺賬戶里,如果沒有外部監管,就存在著資金被挪用甚至攜款“跑路”的道德風險。
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監管建議
1.加強互聯網金融知識宣傳,提高風險防范意識
對于普通百姓來說,互聯網金融還是新興的事物,對互聯網金融的認知還需要一個過程?;ヂ摼W金融的風險管理需要從知識的普及與宣傳教育開始。對互聯網金融風險來說,防范重于監管,管理部門必須強化日常知識普及宣傳、專欄風險防范宣傳,推進互聯網金融知識及風險防范警示教育工作制度化、常態化。讓日常宣傳進學校、進社區、進鄉村、進商圈,向社會公眾廣泛普及互聯網金融知識,樹立科學理性的投資意識,增強社會公眾的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2.完善互聯網金融相關法律法規
互聯網金融離不開法律法規的保障,應盡快完善互聯網金融法律體系,以立法的形式明確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性質和法律地位,對其組織形式、準入資格、經營模式、風險防范、監督管理和處罰措施等進行規范。一是對現有法律法規進行互聯網補充。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多數都是出臺于互聯網興起之前,由于歷史的局限性,當時沒有考慮互聯網因素,因此我們需要對現有相關金融管理法律、法規、辦法進行修訂與完善,彌補監管法規的互聯網金融空白,增加前瞻性和開放性,充分考慮未來的發展和業態變化。二是加快互聯網金融技術規則和國家標準的制定,互聯網金融涉及的技術環節較多,如物理網絡、網絡協議、系統軟件、數據保護、密鑰管理、客戶識別、身份驗證等,對于互聯網金融的技術標準和業務規范標準必須盡快制定。
3.加強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建設
信用是金融的基礎和根本,互聯網金融的良性發展離不開市場主體的信用體系建設。一是加強全國征信信息系統在互聯網金融平臺的應用,由于互聯網金融是基于網絡平臺的交易,交易雙方互不認識,不存在資產抵押的可能,交易者完全是基于對平臺的信任而交易,因此,互聯網金融平臺必須公開其信用信息,市場參與主體必須向平臺提供其信用信息;二是加強互聯網金融平臺信用信息采集,把互聯網金融交易主體及平臺全部納入信用信息采集范圍,讓不良信用行為付出相應的代價;三是建立統一的互聯網金融信息披露平臺,對于互聯網金融交易中的不誠信主體進行公開曝光,加強交易主體與平臺方的相互監督,減少欺詐交易的發生率,促進互聯網金融市場健康良性發展。
4.建立自律機制,增強互聯網金融信息透明度
互聯網金融風險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信息不對稱,而來自同行的信息是最有參考價值的。想要有效監管互聯網金融風險,首先要成立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建立自律機制,加強行業內部相互監督,從源頭上防范不誠信行為。其次,增強互聯網金融平臺的透明度也非常重要,要求互聯網金融產品與服務者提供通俗易懂、真實準確、系統全面的信息,使普通投資者能夠正確理解相關的互聯網金融信息,避免盲目投資而引發風險。
本文選自《金融電子化》2019年09月刊
聲明:本文來自金融電子化,版權歸作者所有。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萬方安全立場,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